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朱勇副校长在我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作题为《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全面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主报告

12-31   阅读:
T AAA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教学改革会议的主题报告。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政法大学教学改革会议。这次大会是在我校校部机关改革、干部任用制度改革、院系调整之后,全面启动本科教学改革的动员会,是全面启动以评促建,加强教学建设、迎接教学评估的动员会,是一次关于本科教育教学思想交流、讨论、提高的大会。我们将通过这次大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理念,本科教学改革思路,本科教学改革措施进行全面讨论,以求达成共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会,确立优化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管理体制的观念,并为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使我校在本科教学方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为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次教学改革会议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创新,把我校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把我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和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一、我校本科教学的现状

我校本科教学的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共在。首先,我们简要分析一下我校的基本情况。

第一,我校走过了50年的历程。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经历了三个黄金发展时期。在50年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学校为当时法制建设培训和培养了大批政法干部,被誉为“共和国政法干部的摇篮”。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第二个黄金时期,我们学校经过艰苦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结构渐趋合理,师资力量日趋雄厚,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教学基本建设方面取得了的巨大的成就,使中国政法大学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重点大学,为国家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1月,学校划归教育部直属,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学校的战略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重新调整,学校建设与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黄金时期。

第二,50年来,学校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素质的各类法政人才。他们在各级公、检、法、司、安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高层次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三分之一,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司法工作者的十分之一均出自我们学校。在校友中,有数百人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学校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在法学各学科中具有领军地位的法学家。现正辛勤耕耘在全国各著名大学法学院的讲坛上。学校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良好声誉,正是这十几万法大学子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结果。

第三,50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办学风格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别在法学教学方面具备了突出的整体优势,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法学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得以确认。在法学的二级学科中,我校教师发挥了奠基者、开创者和主要建设者的作用。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从只有1个法学本科专业,发展到现在的12个本科专业。学校的学科领域已从1个学科门类发展到5个学科门类,基本完成了由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大学的过渡。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有较为成熟的法学本科课程体系和正在建设中的非法学本科课程体系。我们的教师主编或参编了司法部法学核心教材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法学优秀教材,还自编了较为完整和具有较高水平的系列教材。

我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在国家立法、司法活动中起到不可替代作用的教师队伍。老一代学术泰斗式的法学大师得到国内外法学界的公认。中青年学者中,产生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成果丰富,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学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中青年学者通过进一步的努力,完全有能力继承老一代大师们的学术事业。

第四,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和教学质量,富有特色的办学风格,再加上国家与社会对于法政人才的特殊需要,为我们带来一流的生源。近几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居高不下,多数考生均以高分录取。

第五,直面现实,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我校在管理体制上划归教育部直属,使我校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国家队。这同时意味着,从此以后我们要与之相比和竞争的高校就不是司法部直属的5所政法院校,而是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我们差距变得明显和突出。同属教育部的另外70所大学,他们很多是有100年左右历史的大学,是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他们从1992年到现在的建设中,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思路到软硬件建设,都已经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001年教育部71所高校办学基本情况的统计资料充分地说明了我校教学形势的严峻性。另外,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进行,也为我校提出新的任务。我们是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高比例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不能进入司法系统的话,那么就必然会影响我们学校的生源和声誉。所以,如何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应对这种新形势,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办法,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校除了上述优势、特色和挑战之外,在教学活动中,目前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第一,学科专业不完整,专业之间轻重失衡。

法学学科在我校一家独大,拥有全校半数以上的资源。这既是我校的特色、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影响学校全面发展的困难和不足。它不仅影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发展,也影响培养对象综合素质的形成。

我校的生源质量是一流的。但我们是否能够为一流的学生提供一流的培养环境,学科与专业的缺陷,必然影响培养对象的成长。在这一方面,我们既需要保持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也需要通过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成材条件。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基本采取4年制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与兄弟院校所采取的主辅修、第二学士、本本连读和本硕连读的丰富多样的培养模式相比,我校的本科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性培养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但从现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看,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多规格的需求出发,单一性培养模式已展现其落后于时代的滞后性,极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第三,课程体系需调整,课程门数偏少

我校现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有7个新专业。目前,我校总课程门数为454门。其中没有讲授过或没有老师讲授有170多门,因而,实际已经开设的课程一共只有280多门。在如此少的课程中要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不能不说是相当困难的。

在如此少的课程中,其结构还具有不合理性。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第一个特点是基础课比例轻,专业课比例重。第二个特点是必修课的比例大,选修课的比例小。就这两个特点而言,前者不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实现现代人才的培养标准。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自主选课余地太少,给学生自由学习与思考时间太少,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近年来,部分教师尝试着采用兄弟院校以及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整体看来,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基本方式。由于实践教学特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实习教学形式,受到经费、场所等条件的制约以及学生要考研和联系工作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采用的教学组织方式只剩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采取自然班的课堂讲授形式,对课堂练习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从而导致我校教学形式的简单化。

课堂讲授主要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教学形式,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方式,有其合理性、必要性。但仅有课堂讲授,或者说课堂讲授占的比例过大,又不符合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五,学校建设滞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在学校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缺口。其一,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据2001年教育部71所直属高校基本数据统计,有三个数据。 ①、生均校舍面积比,部属高校平均值是28.0,我校为15.8,排名70,倒数第二; ②、生均占地面积比,部属高校平均值是57.3,我校为28.5,排名为63; ③、生均图书比,部属高校平均值为78册,我校为61册,排名55。 其二,人员结构比例失衡。这可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教职员工与学生比的失衡。这里又有几个数据。 ①、部属高校教职工与折合学生平均比例是1:8.87。而我校是1:12.66。71所直属高校中,我校排名第二。 ②、部属高校的专任教师与折合学生平均比例是1:18.18。我校是1:37.21。我校排名第一。另一方面,教师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失衡。①、部属高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平均比例是48.80%。我校是34.03%。排名第71,最后一名。 ②、与其相对应,部属高校行政人员占教职工的平均比例是17.55%。我校是39. 81%。排名仍为第一。

要办好教育,要培养出合格人才,关键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职员工队伍。队伍结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学及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尽快调整学校教职工队伍比例,是我们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经过50年的发展,我校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在中国高等教育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同时,在我们面前,也存在一些极好的机遇和机会。我们应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为在新时期提升学校地位、实现我校战略发展目标而奋斗。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在我校初步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和法大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初步形成具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弹性的培养方案、优化的课程结构,完善的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启发式教学法,良好的教学工作条件,以及多学科互补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初步形成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积极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使我校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并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富有政法大学特色的、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需要的、具有国际国内优势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教学改革的近期目标是,用3至5年的时间,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走近主流意识;加大经费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进行配套改革,理顺体制,调整教职工队伍结构;建构“一人多课,多人一课”的教学制度,淡化专业强化课程,促使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规范教学过程,减轻学生听课负担,初步完成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从专业建设向课程建设的转变,建立高效的具有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

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立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上,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制度建设,从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评估等方面,完善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和教师主教提供制度保证。

在教育教学关系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为终点。在起点方面,因材施教,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培养模式多元化,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在终点方面,为学生的毕生发展,为学生在社会上成家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五性:素质高,能力强,知识广,品行正,适应社会需求。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大学是因大学生而设,办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没有大学生,无需大学教师,无需各种设备与设施,无需各种管理和服务,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大学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机构,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场所。因此,我们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动力之本。

学生在学校中具有选择学院、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那么如何实现学生这种权利呢?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规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权利实现呢?我们的改革就是改变一切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环节和教学管理制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来重构我们的教学关系,建设我们的大学制度。

在办学上,以教师为本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力量。教师为本位的观念应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充分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招生标准的确定,到专业、学科的设置,从课程体系的形成,到课程内容的更新,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质量的评估,均以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主体观念为依据。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成功,衡量一个学科是否具有优势,主要依据是是否具有优秀的师资,是否具有出众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而这些,都直接决定于从事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的教师。一所成功的大学,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的学科建设、学术规划、学术评价等,均应以教师的主流观念为依据。

制度是优秀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落实的保证。在制度建设方面,坚持创新与稳定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已有的各项制度,包括我校已有的制度和兄弟院校实施的制度,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其积极作用者,应保持和吸收。在制度建设方面,更应提倡创新,与时俱进。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制度建设,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落在实处。通过制度建设,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办大学一定要有办大学的理念。在校党委于2001年10月17日召开的改革动员大会上,徐显明校长关于办学理念的系统阐述,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方向。现代大学比较成熟的理念,主要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教育、人格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我国高校教学工作中主流意识主要是,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永恒主题,以改革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以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龙头工作,以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主体工程,以保障和服务作为管理的价值追求。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讨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同时以之指导我们的各项教学改革工作。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新一轮调整、整合、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特定时期,高等学校如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发展机会,获取更多资源,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采取整体推进、特色发展的双重战略。

中国政法大学是以法学为中心,以政治学、管理学为主干,以经济学、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为支撑的多科性大学。法学是我校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我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该体现我校的学科特色。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根据学科发展要求,培养专业口径宽、复合型、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应该体现我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

法学教育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教育。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在品行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均提出比其他学科、其他专业和其他职业更高的要求。卓有成效的法律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是一种高起点、高层次的教育,换句话说,应该是本科毕业后的学历教育。具有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是优秀法学人才的必备条件。

为了体现整体推进、特色发展的双重战略,我们可以,也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学”紧密相联。具体设想为:让每一位考入我校的学生均有机会接受系统、良好的法学教育。让非法学专业学生接受系统、良好的法学教育,在获得其本专业学位的同时,再获得一个法学学位。

经过一定范围的调查、论证,我们考虑,对于我校学生,提供一种五年读两个学士学位的选择。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根据学分制修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并获得包括法学在内的两个学士学位。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其他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素质,还应具有另一学位所带来的优势:即高水准、高素质。具体要求可概括如下几点:

1、 基础素质。对于一个想拥有法学学士学位的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品格、文化、心身和能力等基础素质,是成为各种法律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为此,我们开设的课程应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与法学相关的课程都是我们开设的重点。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2、 法学专业素质。我们的学生应具有系统的法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应该而且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法学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且具有较广的知识背景,具有迅速适应法律职业需要的能力。关于法学专业素质,有两个基本参照点。第一,关于法学学科的需要。主要考虑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14门法学专业主干课。第二,关于法律职业的需要。主要考虑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3、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优秀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法学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于五年双学士学位制的实施,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论证,包括学习时间问题、教学资源配置问题、经费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后勤保障问题等等。

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关,还有学分制、课程体系改革等问题。

首先是关于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为世界各国所采用。8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院校试行学年学分制。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我校已经推行学分制,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诸如如何用学分制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制度,让学分制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等。为了有效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我们还需要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加强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相关制度的建设。

其次是课程体系改革问题。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新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我们要优化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为要素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认真思索。第一,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总学分,留给学生多一些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具体改革方向是,把现有规定学生课堂学习的总学分减少20学分左右。第二,加大基础课程的学分。在本科教学阶段使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达到6:4或7:3。第三,基础课与专业课都有一定比例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它们的比例根据不同专业课性质分别达到6:4或5:5。第四,优化专业课程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的专业课程,鼓励教师跨专业、跨学科开设课程。第五,增加学校课程的总门数。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努力在3年内使学校课程总门数翻一番。每位主讲教师都必须开设2门或2门以上的课程,其中要有一门课程是独自开设。第六,减少单一课程的授课时数。一般情况下,要求每门课程压缩3分之1课时。多出来的课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或开设10课时到14课时的短课程。

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提倡实行“一人多课,多人一课”模式。所谓“一人多课,多人一课”,一方面是要求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在逐渐增加所承担的课程门数的同时,逐步减少每门课程的课堂授课时数;另一方面,要求学校的主要课程都要有至少两位以上的教师承担。对于前一个方面,其改革目标是,通过增加全校的总课程门数达到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从而为创造性的培养提供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的保障;通过减少实际课堂讲授时数达到减少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科研时间以及提供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时间。对于第二个方面,其目标是,引进竞争机制,促进教师的竞争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保证在教师进修、出国期间课程教学上的连续性和质量的保障。

为了全面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鼓励各学院根据自己学院、学科、专业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目前我们学校有些教师在自发地实施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研学、小班化上课等,试图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来重组课堂教学。我们希望各学院,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而且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抓住改革的契机,全面探索新思路,新措施,既为本院的教学活动打开新局面,也为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范例。对于这些改革,学校将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并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

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常常是各项改革的制约因素,也是使各项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发挥其价值的主要因素。教学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不仅制约各项教学管理措施的实施,而且也使宝贵的教学资源大量浪费。目前我校正推行二级管理体制,这是继我校学院调整后,管理体制改革又一重大举措。这里我想着重谈谈教学方面的二级管理。

教学二级管理是针对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而提出的,是为进一步完善各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其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各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制定的,这一体制的实施,对于保证我校各项教学改革顺利开展,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二级管理体制中,教务处代表学校负责对教学工作进行宏观管理,职责在于统筹规划、拟定政策、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各学院负责安排本学院具体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二级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加强学院管理职能,扩大学院管理权限而制定的。所以如何加强学院管理职能,扩大那些管理权限成为教学二级管理体制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下面对这一体制稍作说明。

学院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全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和横向沟通协调的作用。学校也只有在放权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全面考虑、默契配合、协调一致。其次,加强学院教学管理能有效保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连续性,各学院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管理更具有直接性,更能兼顾本学院的特色,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三,加强学院教学管理有利于实现管理部门“职、权、责”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所以加强学院级的管理职能与权限是提高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学院作为按学科或专业大类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按照学科自身的要求,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与组织管理。各学院在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既需考虑本学院的特点,也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需要,根据全校教学管理的全局,具体实施教学计划。

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学校的管理是一种宏观上的指导。学院在制订本单位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教学活动总体安排,立足于本学院各专业,组织专业教研室充分听取教学专家的意见,在对社会各用人部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前沿和趋势,来研究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决定课程的设置及实践环节的安排。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的管理是一种宏观的控制,而学院则是具体的执行单位。它既要保证教学计划的权威性,防止本学院教师个人随意改动教学计划,又要根据当前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适时向学校提出调整计划的意见或建议,以使教学计划更趋合理。

教学过程管理指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选用适宜的教材,进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师资管理,下达教学任务,安排任课教师等日常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也是保证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

五、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体,也是提升学校层次、扩大学校影响唯一途径。在本科教学方面,我们要学习成功企业运作的经验,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教师首当其冲,承担着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

我们要进一步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在学校的重要地位。要使全校师生员工明白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是学校教学的主体和基本,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我校整个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学校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近年来,我校本科办学规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各级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决不可以降低办学质量为扩大办学规模的代价。为此,我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个处级单位的行政一把手及各分党委和各党总支的书记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起定期研究教学或研究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制度。各分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要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教学质量的提高,既需要学校全体员工的观念支持,更需要制度保障。本次教学改革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全面启动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工程。

第一,学校将确立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我们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任课班级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选用教材,编写教案等,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变革要求,并对教师工作情况实行随机与定时检查。对教师教学工作给予规范管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二,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另一重要措施。我们为此起草了《中国政法大学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教学督导组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监督和指导的专门组织。该组织的通过深入课堂和教学管理部门等形式,对学校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进行评价、监督和指导,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第三,建立学生评教和学生资讯员制度。学生评教师,让学生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发表意见,是我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表现。我们为此起草了《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教学资讯员工作办法》并附有《中国政法大学课程教学状况调查表》,对学生要评价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

第四,建立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通过对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可以全面获取有关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在教学方面的要求;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不断激励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努力钻研业务,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此我们起草了《中国政法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暂行办法》。

第五,加强对于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是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工作的立身之本。对于教学工作,任何一名教师或管理人员都不得敷衍、马虎。为此,学校起草了《中国政法大学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经过讨论、修改,将及时实施。

各位老师,各位同志,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次会议的召开,即标志着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与改革相关的各项制度、措施将陆续出台。教学改革又是学校改革的难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经验,正确处理好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的扩大,中国政法大学必须尽快面向市场,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我们将从教学方面,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改革进程。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的运行机制。

今天参加会议的同志们多年从事教学活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在这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共襄盛举,就学校教学改革的理念、目标、措施等,畅所欲言,为全面、顺利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