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典,2011级民商法专业商法方向研三学生,中国政法大学校辩论队队长。他还有一个挺长的名字,打辩论时常挂在嘴边:“我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辩论队,陈典。”法大近年来屡获国内外、京内、校际辩论赛优异成绩,多数都有他的参赛记录和精彩表现。本年度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法大带队教练黄东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他是法大辩论传承的标志性人物,温和,具才情而有光芒”。
他在法大的辩论征途从大一走到大四再到研三,从一辩打到四辩再到队长,着实与辩论这个美丽的江湖女子谈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这个过程中他经历着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即将毕业之际,他对法大辩论有何期许?一同走近本周人物:法大辩手——陈典。
你在法大那么红,你自己知道吗?
相信在法大里稍微关注辩论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打辩论很厉害的人叫做陈典,长得不高,脸蛋和五官却分外清秀,理论功底法律思维尽显缜密逻辑,打辩论的姿态帅得让人流口水。
2014年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我校获得季军的新闻在微信圈里转发,四辩陈典也出现在新闻图片中。随后他的小粉丝在评论回复处大喊“哇!有陈典耶,求联系方式!!”;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在校内人人的好友也早已超过添加限额。除此之外,校内重量级“天伦”、“论衡”辩论比赛的学生评委、决赛主席中也少不了他的出席。
当被问及自己在法大的认知度高不高时,陈典说自己并不算红人,只是在辩论圈里认识的人多一些。得知有校内小粉丝追捧后,陈典也只是把它当做网友们的一种戏谑方式,称这并不能代表自己就有多“牛”。他觉得大家只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走了到一起,彼此认识。更多的是与队友、师弟师妹相互切磋、学习、共同进步的简单关系,谈不上有什么“粉丝”的喜欢和追捧。
江南才子邂逅好书,踏上辩论“不归路”
此君乃浙江籍,生于书香世家。父母读书好学,自幼耳濡目染,乃成小才也!
与辩论结缘的历史还应该追溯到他的小学时代。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电视辩论节目很火热,引发了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对该节目追捧的热潮。借着热闹,这些比赛辩词的同声记录还被出版社整理刊印,用于出版销售。当时陈典的父母就把这套书籍买回家中,还在上小学的陈典阅读了这些书籍,因此对华语辩论有了最初的认知和向往。
他坦言当年高考后也并没有刻意因为辩论才来到法大,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读书后,作为法科学生,在法学院师兄师姐的宣传下,又一次机缘巧合使得他加入了辩论队院队,由此陈典真正开始了他的辩论征程。
陈典回忆说,大学本科的四年是他辩论技术、能力成长极快的四年。但是这种成长并非是常人想象中“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状态,在大一时便出师不利,校内辩论赛季的小天伦和大天伦在第一场就被淘汰了。大一时侯的惨败,导致正规的赛季早早就没了,他用戏谑的话说——“这个夏天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为了让大家保持状态,他们没有正规比赛打就私下去找别的院打友谊赛,赛季就这样被院队不屈的精神延续了整个夏天。那个赛季没有掌声和鲜花,只有执著的坚持,那时的他是如此的不知疲倦,不惧失败,面对失败越挫越勇,积累更强劲的实力只待厚积薄发的一天。
大二的一年院队继续保持“以赛代练”的方式,辩手们训练的时间依然是每天晚上的七点到九点,遇上比赛整个周末也要搭进去。同时借助大四的师兄师姐们回队反哺,才逐渐把这支队伍又带了起来。有了实力和新战术,大家更添信心和希望,战绩逐渐好转,迎来了院队成绩的高峰期,09、10、11年,法学院拿下大天伦辩才赛三连冠的傲人成绩,其中陈典参与了10、11两届大天伦的比赛。在三连冠的那个夜晚,作为决赛四辩的陈典心中百感交集,他回忆说在知道比赛最终结果的那一刹那,他感到肩上的重担终于可以搁下了,那一刻所有的努力、压力都得到了回报和释放,对自己的大学和团队也有了交待。那是他七年辩论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胜利。
七年传奇延续,理性与浪漫主义的集合体
在大三时陈典进入校辩论队,开始以法大校队的名义出去打比赛,逐步成为校队的核心成员,研究生阶段他主要在校队里打比赛,帮帮小忙,带起队伍,最后担任了法大校辩论队队长。
后续工作中陈典回忆他的主要成果就是把校队的建制确定了下来,为法大辩论校队的持久延续打下了基础。作为主要负责人,他很清楚校辩论队稳定沟通的平台和配合机制是多么的重要。在校方的支持和他们积极协商下,经过两年的努力,法大辩论校队有了自己的训练教室,有稳定的培训机制和沟通渠道,还有专门的带队老师等。作为法大辩论校队队长,在制度搭建的过程中,陈典要打交道最多的部门就是参与校辩论队管理的校方组织——校会学术中心,中心负责人欧阳翔宇谈到对陈典的印象时说“陈典师兄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儒雅的谦谦君子,他待人和善,对事很仔细。并且陈典师兄把校辩论的发展真正放在心上,在师兄的努力下,训练室得到保证、职责得到明确。”
陈典称,自从有了一个明确规程的校队机制后,我们外出打比赛的状态和成绩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机制搭建起来后近半年的时间,稳定的队伍有了良好的沟通和统筹机制,法大辩论校队获得了近五到十年来最好的成绩,即在京内每场对外的大型比赛中我们都获得了冠军,在北京高校的辩论赛中打下了一个大满贯。
谈到辩论,陈典还向我们分享了加强辩手“内功”修炼的经验。他将辩手的“内功”总结为两点。首先是知识水平、理论功底的积累,亦即看书要足够多。第二种内功是以一种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人沟通的能力,即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他认为对于辩手来说,有知识还不够,辩手还要注重如何将深厚的理论浅显的表达出来。
陈典说“优秀的辩手一定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谈到不仅仅是看书,而是在你生活当中每一个经历里去亲身体会,这也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内功,两者都很重要。书要看,读书之外还要有更多的感悟和转化。
法学院辩论队现役大三辩手邓璐婷在接受采访时说:“陈典师兄很有耐心,循循善诱,启迪式发问,思路开阔。辩论风格注重逻辑和反驳,和Boston Legal里的Alan Shore很像。”
法大辩友杨剑涛这样评价陈典——“陈典是一个充满理性主义思维和浪漫主义情怀的辩手,前者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辩手,后者让他坚持做了一个辩手。他总是以很低的姿态,向周围的人讲述辩论这个江湖,告诉大家江湖中有过哪些激动人心、荡气回肠的故事,他讲了七年的传奇,在他要离开这个江湖的这一刻,已经在不经意之间,变成了一个传奇。法大辩论能有这样的传承者是我们的幸运。
坚持法大辩论的特色:深刻、强势、严肃、具法治风骨
回顾法大辩论的发展历程时,陈典也如数家珍,他介绍到法大辩论的建制从最初的松散到如今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的“论衡”辩论文化节和校队培训机制。法大最早有由江平老师命名的“光政辩协”,其最辉煌的成绩是在2002年时取得了央视大专辩论赛季军;经历过一段消沉期后,第二个发展阶段从2005年开始,经过“十年天伦”主要采用的院队培养的方式,以院为单位进行的校内对抗。(天伦有两个赛季,小天伦为新生赛季,只有新生可以参加。大天伦为辩才赛季,大一到大四学生都可以参加。)2014年首届“论衡”辩论文化节的成功召开也为法大辩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陈典还特别提到“论衡”辩论文化节,其作为法大2014年新开启的辩论模式机制,活动更加丰富,包括新生赛季、辩才赛季和校际邀请赛。除了增加邀请外校来打辩论外,同时还加入老师的讲座、邀请辩论圈里的人来校进行交流宣讲等一系列活动。
陈典认为法大校内赛有着比较好的氛围和机制,校内对于辩论的认可度也较高。这主要表现为院队之间竞争激烈,高手、辩才层出不穷。他还提到,法大对辩手的培养覆盖面广,所有的新生都会覆盖到。入校新生能在院级辩论队的师兄师姐口中了解辩论,感兴趣者可报名加入,在集中训练中大家也不懈怠,院内辩论队一直在探索辩论中的技战术策略,包括自由辩的设计、战术怎么走等,经过内部选拔和竞赛锤炼进一步升级。所有的院系都在想怎么打好比赛,都在不断开发新的技术。这也意味着院系竞争更强,比赛就会更精彩。
关于法大辩论的特色,陈典说:“全校的辩论风气是深刻、强势且严肃的,这就是法大辩论特色的突出气质。我们除了拥有法律的专业知识,法大辩论更具有法治风骨,注重人的价值。”他认为法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发生的事件向来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看法也更为有锐气,不避谈不绕弯。从大赛辩题的设置、辩手的正面交锋、评委老师的点评再到观众的口味就可见一斑。
同时陈典也提到适应与融合的重要性。当我们出去打比赛时,要在坚持法大辩论风格的前提下,去做一些适时的变化,加入一些更有趣的东西,让深奥的法理和法治理论更有闪光点,让别人明白并且接受,才能做到吸引人,增加知识的传播趣味性。他说:“切忌在孤芳自赏中埋没了我们的特色,要向外多赢多打。要在拿下好成绩的前提下,去更多的发挥法大辩论的风格。才能使传承更具有生命力。”
当被问及大学教育给他带来的影响时,陈典说:“学校更多的从理念和气质上培养学生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这使得我们的理论基础不仅厚实,而且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法大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上特别注重逻辑性的培养,特别关注法治理念的培养,因此在辩论场上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气质——对社会有很高的关注度、有担当有想法、有张有弛。陈典认为这一点需要坚持住,法大人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应当代代相传。
不要那些光环,因为内心才是最真实的
陈典坦言辩论生涯中他曾有一负难以忘怀。那是2010年华语辩论国内选拔赛,那场比赛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获得了“双星杯”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中国赛区亚军。他将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失误,对自身表现的不佳感到很内疚。说到这里,陈典稍稍低下头,沉思了一会儿。是的,他很真实——在于他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也有懊悔。
唯其不幸方成其心志,唯其苦难方成其异能。此时谈起过往的失败陈典显得更释然和成熟,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失败其实对其个人和法学院来说都是一份难得的财富。他说“失败不仅仅带来了困境,更多的是带来了反思和更多的努力。”在今后更长的道路上,或许他身上的光环已不那么重要,因为内心才是最真实的。
陈典说自己并不喜欢被贴上“大神”、“典帝”等标签,认为“法大辩手”的称谓是比较合适的,他喜欢辩手这个称谓,并且将会携着这段珍贵的经历去走更远的的路。辩论七年,在这个过程中年岁与收获共同增长,学会有个人的看法、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与人良好沟通的方式成为他走入社会的宝贵财富。
虽然担任法大辩论校队队长,但陈典常说自己并不是这个圈子里代表性的人物,只是法大辩论最辉煌的见证者,他所见证的这段辉煌历程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人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和支持。在他看来,法大辩论不仅仅有四个上台辩论的人,而是一群人,所以他提出要感谢这一群人。这一群人中有辩论队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他们有的知名度很高,也有的可能并不为人所知晓,但是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必然少不了他们的付出和坚持。还要感谢法大校方的鼎力支持,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辩论发展环境。陈典最后要感谢的还有她的父母、女友和朋友们,在七年密集的辩论赛事中,正是因为他们的陪伴、理解和支持才有了他今日的成绩。
眼前这个法大辩论队的杰出人物在接受采访后谈到,他只是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真实故事和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辩论,让已经了解辩论并且参与到辩论中的人提供更多认识和进步的机会。希望法大辩论队能够坚持走自己的路,赢更多比赛,把法大风格传承下去。
从邂逅那一天起,这场永不分手的恋爱就以辩论的名义延续进陈典的整个生命经历,或许他并非光芒万丈,但简单、务实、理性和坚持的品质是陈典这个平凡的名字下不平凡的光辉。
记者采访后记:
他很简单,从约访到采访,全程没有客气的套话。凡提成绩都用主语“我们”,提到失败主语就是“我”。他提出从研院来到昌平接受我的采访,在谈话中这个传说中的光环人物一直与我保持平视,语气耐心平和,如数家珍地和记者阐述关于法大辩论的一切,没有架子和浮夸。所以,不同于高大上,我更愿意用一个务实执著和深藏功与名的笔触来描绘他。
他不仅是法大辩手,也是法大骄傲。看得出来,七年的法大辩手生活对他的影响已经融入生命的举止细节,他说毕业后会常回来看看,关注法大辩论发展。这里有他对法大辩论队的责任,更有无法割舍的留恋与热爱。正是他的故事和经历向我们展现了法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突出了法大学子不一样的思辨精神。感谢陈典和整个辩论团队,正是一代代法大辩论人真实的努力和薪火传承,造就了今日法大辩论的独特实力和骄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