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多以前,我校校友、援藏干部马新明与孙伶伶夫妇相约奔赴西藏拉萨。为了事业,在首次援藏结束之后,他们又再次留了下来,用自己的行动续写了一段雪域高原情。国家对口援藏二十年,在这背后,正是有着像马新明夫妇这样的一批批援藏干部无怨无悔的付出,才使得我国援藏工作效果显著。
9月的拉萨,夜晚有些许寒意。凌晨1点半,为了准备当日一项工作文件,马新明忍着痛风发作的腿疼,一手拿着文件,一手指着电脑屏幕比划。妻子孙伶伶坐在身边,跟随着丈夫的指点,不停地在键盘上敲字修改。
作为两届北京援藏干部,在藏4年多来,马新明夫妇几乎从未在夜里2点前入睡。长期繁重的工作加之高原反应,让刚过不惑之年的两人更显沧桑。工作上的相互扶持,生活中的相濡以沫,也让这对援藏夫妻在环境艰苦的雪域高原上被传为佳话。
求学经历艰辛 常怀感恩之心
马新明出生在云南丽江一个贫困的彝族家庭,他是靠着从未谋面的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的。家庭的贫寒,让马新明从小就尝遍了求学的辛酸与不易。为了供马新明上学,不光自己家里省吃俭用,连村寨里的乡亲们都帮他家里干农活,并省出买盐巴的钱资助他。即使如此,他在上中学时还经常吃不饱饭,常常在饭堂里等人们都吃完饭后去央求打饭的纳西族老妈妈“赊”一碗饭给自己,等有钱时再还,或者在饭堂里帮忙干活换一点吃的。
1991年9月—1995年7月,马新明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在法大学习期间,他始终牢记上学的不易,在大学时代一个人打几份工,赚来的钱资助弟弟和家乡需要帮助的孩子上学。
马新明是中国政法大学校报记者团的第一任学生团长,据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编辑部主编的徐德山老师回忆,马新明在校期间勤奋刻苦,在老师眼中是懂事可爱的孩子,在同学心中是值得学习的榜样。“这孩子上进,有理想,能吃苦。在学校参加长跑队的,意志力很强,干什么事情都能坚持到底。”徐德山记忆犹新,“云南彝族的孩子,品质上非常的诚实朴素。在我们校报编辑部做学生团长时,相当有凝聚力,善于团结同学。文笔也不错,帮我们做校对工作时特细致、不浮躁,年轻人少见那么有耐性的。”“他话不多,属于沉稳内敛型的,但是说话很有分寸,有正义感。”徐德山笑道,“以前工作之余常和他聊天,他是享受资助的学生,言谈中时常流露出要回报国家的决心,所以他学习也特别用功。”
与妻子孙伶伶在法大相识结缘
马新明与爱人孙伶伶本科期间一同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相识于法大田径队。
孙伶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她满怀激情来到西藏社科院编辑部担任副主任,主要承担全国核心期刊《西藏研究》汉文版编辑、英文版创刊及科研工作。三年援藏期满,主动申请继续援藏,留任西藏社科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主要承担西藏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相关研究。
早年深埋援藏情结 伉俪寄情雪域高原
2005年,当马新明第一次从北京来到西藏时,这片高天厚土让他流连忘返。当时他就对朋友说:“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来西藏工作。”自此,马新明心中深深地埋下了“西藏情结”。
正因为这份跨越三千多公里的缘与爱,2010年7月,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基层处处长的马新明与孙伶伶主动请缨援藏。成为了第一对拥有海外访学经历、并且两届援藏的博士夫妻。他们和援藏干部一道,让拉萨的格桑花绽放得更鲜艳。
进藏4年间,马新明先后分管过拉萨市的交通、旅游、教育、民政等20多项工作。为让农牧民搬进安居房,马新明四处奔波,从设计、备料、施工到验收都亲力亲为;发生鼠疫,他火速奔赴现场,连夜组织救援……在急难险重中,马新明总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从不退缩推卸责任。
4年间,孙伶伶联系爱心人士,为边远地区学校捐赠了价值数百万元的物品。同时,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个人主持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及有关部门委托课题9项,发表成果论文近百万字。不仅如此,她还注重当地团队培养,带动了一批年轻科研人才的成长。
4年来,他们视拉萨为第二故乡,扎实工作、不断进取,不辱使命、历练人生,以实际行动造福当地人民。
痛风坚持工作拄断拐杖 对艰苦环境一笑而过
拉萨海拔3650米,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很多人到此一游都缺乏勇气,更何况工作数年。
这对相识于大学田径队的夫妻,原本身体素质很好。但在高原生活工作数年,血压偏高、睡眠不好、记忆下降等陆续开始找上门来。再加上长期出不了汗、工作节奏快等原因,西藏血尿酸偏高人群比例很大,其后果就是导致痛风。在北京几乎没去过医院的马新明,来到西藏不久就患上了痛风,孙伶伶更是因高原反应患上了溃疡性结肠炎。
每到公务特别繁忙时,马新明的痛风就会发作,加之滑膜炎,整个右腿膝盖肿得不敢踩地。马新明的贴身秘书闫伟说,为了不耽误工作,马新明拄着拐杖外出处理公务,“曾亲眼看到马书记把拐拄断了,当时我眼泪在打转,但是我没说,因为书记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说了也不会听。”
“援藏干部哪个能离开药瓶子?我们没那么娇气。”强忍高原反应,他们照旧奔走不停。这对温文尔雅的学者夫妻有着一股子韧劲儿,一猛子在拉萨扎下了根。
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艰辛,孙伶伶一笑而过,“相比在那曲、阿里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地区的援藏干部,我们幸福得多,那些干部们来拉萨都会开玩笑说是来吸氧的”。
面对全国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孙伶伶显得有些受宠若惊,她说相比那些多年远离家人坚守在此的干部,他和丈夫不过是做本职工作而已。
工作不放过任何细节 重视藏区文化教育事业
2010年7月援藏以来,马新明先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兼任北京援藏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分管过科、教、文、卫、民政、双拥、北京援藏等20多项工作。
或许是受到儿时境遇的影响,来藏后,马新明尤其重视教育与文化的建设。
拉萨群众文体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牦牛博物馆、拉萨广播电视中心、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一个个北京援建的项目在拉萨拔地而起,成为这座圣城美丽的风景线。20年来,北京投入资金28亿元,援建200多个项目,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在雪域高原树起一座座民族团结的丰碑。
说起这些,马新明很骄傲。
17年坚持援助贫困生
1997年,在北大读研的马新明、孙伶伶和几位同窗好友共同创立了“未名奖(助)学金”,把大家的力量汇聚在一起。17年来,他们坚持每年为孩子们送去关爱,从未中断,先后资助了5000多名贫困学生,捐赠数百万元的电脑、图书和物品。资助对象不仅有云南、四川等边远山区的学生,还有北京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在京学习的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2011年,马新明、孙伶伶发起了为西藏高海拔农牧区孩子们捐赠冬衣的“温暖行动”,与北京各界爱心人士为当雄、尼木、林周县的10余所学校捐赠冬衣3000余套。2012年,他们通过未名基金平台,联系中国航空报社等为拉萨市中小学捐赠20余万元的电脑和图书;他们还协调北京市的一些出版集团为拉萨市农家书屋捐赠了价值360余万元的图书……在这些平淡的数字背后,是马新明和孙伶伶无数的奔波。马新明常有这些帮助人的好主意,而孙伶伶最具执行力。每次都是马新明提议,然后孙伶伶开始奔走各处,到处“化缘”,选购图书棉衣,找卡车谈价格,跟车颠簸把东西送到乡村和孩子们手中。
团结民族大家庭 让阳光与幸福同行
马新明、孙伶伶还在西藏结交了很多“亲戚”。林周县阿朗乡阿布村有他们2011年秋天最先认的两家亲戚,之后他们又在尼木县尚日村、堆龙德庆县东嘎村等地认了许多家亲戚,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会去“走亲戚”。堆龙德庆县东嘎村其美家和卓嘎家是他们今年新结识的亲戚。藏历新年、端午节,他们都要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来到“亲戚”家里,帮助生病的老人联系医院,为上大学的孩子提供学费,解决实际困难。前不久,两个结对家庭在外上学的孩子回来过暑假,马新明、孙伶伶又邀请两家人到家里做客,大家跳舞、唱歌,其乐融融的景象宛如一家。
其实,马新明、孙伶伶在北京的家也早成了他们资助的各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大家庭。只要有机会,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彝族、布依族、拉枯族、纳西族、藏族学生们就会聚在他们家里,吃饭,谈心,有时能歌善舞的孙伶伶还会给大家唱几首在拉萨学到的藏语歌,常常博得满屋的掌声……
“帮助别人实现梦想是件幸福的事,这些年我们付出了一些,但收获得更多,我们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爱心、收获了幸福……”马新明、孙伶伶笑着对记者说。满足的笑容让人想起了《文成公主》剧中的歌词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马新明、孙伶伶就是用爱去帮助别人,用爱在构筑天堂。
马新明与孙伶伶,他们播撒的是阳光,收获的是幸福。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和厚度。多年的援藏经历,马新明、孙伶伶夫妇不仅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多彩和厚重。
(本文根据京华时报、北京日报、法制晚报、西藏日报所刊文章整理编辑)
文章来源:
http://news.ifeng.com/a/20140921/42039200_0.shtml
http://news.ifeng.com/a/20140920/42034039_0.shtml
http://news.dahe.cn/2014/09-19/103503994.html
http://news.163.com/14/0919/13/A6GRP60900014Q4P.html
http://news.hexun.com/2014-09-17/16854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