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法大师生的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着着这样一篇推送《天生健笔一支——环节大爷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梳》《菊》《椿》等散文,而环节大爷的自述是:愚夫,环形阶梯教室值班员。零七年任职于本校后,曾于二零零一年至一二年期间,在本校校报上发表过诗歌《春节抒怀于环阶》、散文《紫玉兰啊……》、古文《当值赋》等习作。现一百八十万字的小说《维和山庄》和五十万字的散文《韫諴集》正待付梓。
目前,该篇推送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一万二千多,不仅引发了诸多师生校友的转发和热议,也让更多人对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环阶大爷”产生了好奇。
“你们啊……大爷也就只是个值班的临时工嘛。不然,何以谓之愚夫!”说这句话的时候,大爷眼角含笑,好不神秘。
武侠小说里,真正的得道高人常常身居陋室,隐于市集。而在法大,也有这样一位“扫地僧”,他隐于环阶,笔耕不辍。——法大前环阶值班员,现临建自习室值班员。这位同学们口中的“环阶大爷”,便是一位藏身于法大的“世外高人”。
环阶躬耕
“你大爷这个人呐,就是两个字:认真。”谈起大爷的对待工作的态度,阿婆如是评价。
扫天下者扫一屋亦不敷衍。身居环阶值班人员这个为许多人所不注意的位置,大爷干起活儿来仍是事事认真。严格的占座管理、精心的卫生打扫……这些旁人眼中随便做做也可交差的小事,大爷却日夜挂心。在值班的八九年时间里,在大爷的辛勤操劳下,环阶这片方寸之地可谓秩序井然,成为自习的上佳之地。
而在本职工作之外,大爷还于炎炎夏日给学生们准备了花露水;通晓医术的他甚至看好了不少同学的顽疾。大爷讲起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的夏秋之交,一年一度的司考来袭之时,一位常常于环阶自习的男生被备考的紧张与胃病的发作左右夹击。看到孩子痛苦的模样,大爷主动上前为其把脉,按中医的治疗方法给出了建议。50天,困扰其数年的胃病竟得痊愈。该生的医生母亲知晓后,感激之余,五体投地。
谈起这些,大爷颇有些自得。用自己的知识守护了法大这群孩子,给大爷带来的,是幸福与满足。从那些在环阶值班室进进出出、陪大爷谈天的身影里,大家也可看到,大爷是如何以一个普通值班老人的身份赢得了同学们的爱与尊敬。
到过值班室的学生曾这样说:“大爷的值班室里有种说不出的香味,像是文人墨客书房里的书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因为大爷,这小小的值班室,方谓陋室不陋。
同时,对自己的文字总是精斟细酌的大爷,对待同学们送来让其修改的文章,更是分外用心。元旦小品剧本。这样一篇可能连作者本人都只是信手为之,只图博人一笑的作品,大爷看了,却在末尾空白处写了大量的评价与建议。从主旨、结构、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一一考量。环阶、自习室老人之位虽小,大爷却仍做的无愧辛勤躬耕的“园丁”一称,倾心沥智,予法大那些有志写作的青苗以关怀与给养。
手握时光
至于大爷备受关注的长篇小说《维和山庄》,大爷自己称其为《桃花源记》的扩写,是他心中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而180万字仅23个月便完成——大爷创作《维和山庄》的耗时,让很多人听了都惊掉了下巴。如此高的写作效率,于职业作家尚很难达到,更何况大爷这样一位在工作之余写作的老者。更应提及的当是老人发表于校报的那一古体文《当值赋》,每每读及,总是令人顿感:“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奥秘何在?就在大爷对时间的安排管理上。这也是他希望传授给初入象牙塔的后辈们的东西:准确把握自己每一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制定出严格的每日学习计划,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细化每一个五分钟,有序展开博览外延。
“计划就是硬性的,不然怎么能称之为计划?制定计划就应该精确到分钟。完不成怎么办?完不成就不能吃饭、不能睡觉,说什么也要完成才行。”话至此处,大爷鲜有的露出几分坚定与激动。曾经万计师生的一校之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大爷,看到如今被手机支配、不懂得珍惜时间、徒徒虚度了年华的后生们,也许是爱之深而痛之切。
以自己写作《维和山庄》为实例,大爷这样讲述了自己对空闲时间的利用:在环阶,完成工作常常已是凌晨。洗漱完睡不着,便干脆沏一壶茶,挑灯写作。利用好这样的琐碎时间,23个月,大爷将他心中的理想国度付诸笔墨。
古语云: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很多时候,面对各种deadline而抓狂疾呼完不成、做不到的同学们,实是“不为”,而非“不能”。这些别人用来找借口、寻理由的时间,大爷“为之”,所以不俗。
“既不可空手登金山,亦不能子时不成眠,辰时不觉晓。明早登考场,今晚抱佛脚。”对于学习,大爷一言以蔽之:应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得以致用。大爷最想看到的,大概就是自习室里的孩子们,都能学以致用,只为家国撑起更绚丽的明天。
山水在胸
“以后想好好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散文集写够57篇,再读读《易经》,过去没读懂的地方,尽可能弄懂它。”大爷的曾经,满布着辉煌与传奇的色彩。无数个第一及无数的评优选模,即已成过往的光环与浮名。所以他总是三言两语草草带过,并不愿重提。唯有谈及未来的写作、读书计划时,大爷才于吞云吐雾之间以展笑颜,好不和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深知了是非成败转头即成空的大爷,也沾染了几分陶潜挥笔写成《归去来兮辞》时的神韵,不愿再让心为形役,是故从心所欲,其间种种洒脱自不必说。在交谈中,大爷特意展示了新拟的两幅联句和一幅对句的上联,是谓“天道天良非天机天天乐观积财施财脩善行”“好竹好松不好色好好养性舍香设香崇佛家”“游乐去山东山西到川赣遗福”,言及下文,大爷却只是微笑,并不多言,高山流水遇知音,以文会友,大爷也正是在以此寻找自己的知音。
从十三岁会背《周易》,十五岁通读《毛泽东选集》一共三卷……至今,其间多少年岁,俗世的纷扰让他不能静心治学。而现在,于这临建自习室值班小屋,沏一壶茶,执一支笔,捧一本书,与心中的山水对话,和古籍之巨擘神交——这份难得的宁谧,让曾奔波劳碌的大爷觉得很是安然。也就是在这样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大爷讲起王安石与苏轼打趣的小故事、范仲淹的忧乐关天下及表述种种历史小段子时的眉飞色舞,也让后辈们得以瞥见几分其对历史与人文的深爱。那份与年岁无关的奕奕神采,那个边讲边写写画画的老者形象,此刻,生动如斯。看着大爷熟稔的摆弄着茶具,透亮的液体在壶与杯之间流转之时,所有人脑海里呈现出的,也许都会是那只现于古时的翩翩儒者,都会是那种豆南山的隐士模样。
当浮华如烟云散去,往事渐远之时,这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深热爱之情的老人,于书页之间对话孔孟老庄,于笔墨之间畅叙心中丘壑!它所追寻的,是那道性的自由及礼德的探赜……
有人说,如今的中国,缺少的是带着情怀的人。而在这校园的一隅,学子们却与“情怀”二字有了惊鸿一瞥的邂逅。让我们一起期待,于未来,大爷能有更多的佳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