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离学生最近的老师——于冲

来源:新闻中心  12-11   阅读:
T AAA

在第六届“吾爱吾师——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评选活动中,一位新人脱颖而出。这位2014年才刚入职的老师,作为“离学生最近的老师”,在刚进学校时便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法大教师的“颜值担当”。然而,除了拥有高颜值,只要上过他刑法课的同学,都会折服于他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只要是他所带班级的同学,均对他热情待人、用心做事的“班主任姿态”拍手称赞。这位年轻的法大教师,就是于冲,他不仅在学术上潜心钻研、勇攀高峰,更是将全部心血灌注于自己的每一位学生。

相信钻研的力量

作为我校2014年毕业的博士生,于冲虽年纪轻轻,但成果颇丰。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刑法学、网络犯罪。目前为止,他已经在《法学》、《法学论坛》、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w Review等境内外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译著1部,参编教材、著作3部;主持民政部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先后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指导教师;曾获第二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2014)”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等奖励。

当记者问及何以能创造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的“奇迹”时,于冲坦言,“其实我写论文也很痛苦,也会想偷懒,古人说‘头悬梁锥刺股’,我每次写论文都要挠头皮。”他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一开始也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文,研一时一度非常迷茫,“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我的恩师,在他的学术熏陶和指引下,我一步步开始走向学术的道路。”

在于冲看来,论文写作一般都包含论文选题、文献搜集、文献梳理和论文定型几个阶段。论文的选题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的写作质量。他指出,“论文选题要具有问题意识和国情意识。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法律问题,比如身边的一些法治事件、法律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选题,既能结合司法实践,又能保证选题的新颖和创新;国情意识就是提醒我们在选题时要避免“拆迁式”的研究,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问题是否适合我国的民情、国情、法情,是否可以与我国的法律体系相融合。”在确定选题之后,写作的过程往往很枯燥。文献的搜集也许并不难,难就难在从浩瀚的材料中寻找自己的思路,有效地对文献材料进行梳理、整合。于冲说,“文献梳理确实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但是必须对自己狠一点,要强迫自己养成一鼓作气、咬牙坚持的写作习惯。往往就在论文出现‘难产’征兆,感觉走投无路时,咬咬牙坚持那段黎明前和黑暗,你会突然间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看到自己第一篇论文发表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时候,自己足足抱着期刊开心了一天,“这不仅是因为我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多的是因为我看到自己的成果终于诞生了,那种心底里的幸福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讲课,好像还能上瘾

回想起自己博三毕业那年第一次试讲,于冲笑道,“第一次试讲内心其实很紧张,但还是硬着头皮讲了下去。那时的我就感觉到,讲课,好像还能上瘾。因为你讲完之后,就会期待着什么时候还能再讲一次,希望自己下一次表现得更好。”

如今,于冲已经给本科生开设了《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事法律诊所》、《网络犯罪概论》,并给研一法学实验班的同学开设了《刑法专题》等课程。一年的积累,也让他对于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两项最基本的任务。俗话说‘教学相长’,‘教’就是教学,‘学’就是科研。一名教师教学的好坏由学生来评价,而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则需要通过科研来考核。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决不可因为其一而放弃其二。”并且,于冲非常享受这种讲课的感觉。“教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一次讲课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学生愿意陪伴你一起成长,感觉一点也不孤独。”在他看来,“教师是水,学生是鱼,水好鱼就长得好,鱼好就说明水也不错。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感动,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于冲特别不好意思地说道,对于自己上学期《刑法总论》和这学期《刑法分则》课程班的学生,总是觉得“心里对他们有所亏欠,感觉挺对不住他们的”。他谈到,曾经在开课一段时间后给学生做了一次教学情况问卷调查,“看着大家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我真的特别感动,其中有个学生跟我说,于老师其实你讲课有点快、普通话也不太标准,但我们就是喜欢你的认真负责,我们愿意给你机会,你要加油!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真的庆幸能够在法大工作,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同学,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努力!”

正是带着这种“歉意”与感动,于冲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对学生的培养中,“手机保证上24小时为他们服务”。刑事司法学院13级6班的王淼感叹,“于老师在教我们《刑法分则》时就可以看出来他特别用心,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充满热情。为了让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刑法中的一些罪名,他常常用一些有趣味的事例来填充课堂内容,深入浅出,也会延伸概念原理,帮助我们消化吸收。而与其他老师不一样的是,他给我们班的同学单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不管我们在群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于老师每天都能做到‘秒回’。并且,他还时常在群里公布一些选课信息,共享相关的学习资料,这在我上大学之前我是根本没想到的,因为我总觉得大学老师可能不会和学生们走得那么近。”

老师,就是一个良心活

如今,于冲不仅需要承担教课的任务,他更是成为了刑事司法学院14级7班的班主任。作为这个43人小集体中的领航人,于冲凭借自己“离学生最近”的优势,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造更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于冲看来,大一的新生一定不能仅仅单纯地体验大学生活,一定要从一开始就进行良好的规划,该抓学习一定要抓,“因为越往后拖越容易迷失方向”。在这一年中,他不仅通过“师兄师姐见面会”的方式,邀请大三大四的师兄师姐介绍学习经验、社团经历,帮助本班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的规划指导,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模拟法庭班会”,让大一新生提前进入对刑事法律的真实感受过程,培养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的兴趣;他不仅同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合作,通过“中外学生手拉手”的形式,为大一新生提供与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汤加等国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还帮助本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为计划”等项目中来,锻炼学生科研、创业等多方面能力。

刑事司法学院14级7班学生邢怀予告诉记者,“我们上大学这年也是于老师教书的第一年,对于我们都是新的开始。我们喜欢于老师并不仅仅因为他颜值高,学术能力强,而是因为我们能体会到他对我们的用心。不管是平时的学习还是生活,遇到任何困难,我们第一个肯定想到于老师。”

而作为于冲担任班主任所在班级的副班长,邢怀予还是这届学生中唯一一位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大一新生。她说,“其实之前我只是对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比较感兴趣,后来我跟于老师说了我的想法,于老师就非常热心地帮我介绍到了现在这个项目组中。尽管我在组里目前只是发发问卷,做一些数据统计工作,但是通过参与其中,我对项目的申报、实施都有了更加全方位的切身体验,明年我肯定还会再自己申报项目的!”

虽然如今于冲教学、班主任双肩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学生占满,但他非常享受这种快乐的忙碌。而对于第一年任职就被评为“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他感到更多的则是惭愧和感动,“感觉跟其他老师相比自己真的还差很远,做得还很不足”。当记者询问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法大同学们的喜爱时,于冲腼腆地笑道,“也许是因为自己拿一颗真心对待学生,学生同样拿一颗真心待你吧。我付出了一份爱,收获的却是成千上百位同学的爱,得到的永远比付出多,真的非常感谢所有的同学。”

(策划/米莉 文/记者 李叶 图片编辑/陈睿 编辑/陈睿)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