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青年教学名师:一心上好课 守定师者心

来源:新闻中心  10-12   阅读:
T AAA

(记者 李依纯)在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首次提出、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法大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以学生评教活动、教学督导工作严把教学质量大关;以教学观摩、教学经验分享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各类奖项评选树立教学榜样。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下,面对不同时代、不同专业的学生们,法大的青年教学名师们应该如何站稳讲台?让我们一起走近荣获第五届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学名师奖的五位教师——法学院教授、行政法研究所所长成协中,国际法学院副教授李伯轩,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蔡元培,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祖昊,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副所长蔺庆春,聆听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从左到右依次为成协中、李伯轩、蔡元培、祖昊、蔺庆春)

打好科研硬基础

与大多数毕业即任教的教师不同,2017年,现任法学院教授、行政法研究所所长的成协中在毕业七年后,才第一次站上讲台。

“如果只是把老师教给我的东西再原封不动教给学生,就没有产生知识增量,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基于这个理念,成协中博士毕业后选择加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期待在这个岗位上更深入了解政府运行过程,为成为一名能够提供知识增量的高校教师做准备。

2013年,成协中所在的北京市社科院与北京市信访局合作,开展关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课题研究。在此次研究中,他更深入地了解了政府运作情况和政策实施过程,发现在社会实践中,传统行政法学理上假定的被动的消极的“小政府”形象与老百姓所期待的积极能动的政府形象存在根本差异。得益于这段科研经历,成协中在教学中不再局限于以司法者的视角评判行政活动的合法性,而是注重启发学生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多角度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在行政法学传统的合法性审查之外,增加了关于政策制定和有效监管的视角,逐步推动行政法学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的革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成协中认为,“大学的学科知识是不断变化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对本学科核心的、前沿的问题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思考,这也就意味着把科研做好是一个前提。如此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互动。”

如今,作为行政法学研究所所长,成协中还承担了行政法所教学秩序维护和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工作。他以扎实的知识功底、科学的教学方法、严谨的学术态度立于三尺讲台之上,也为法大学子们树立起人生榜样。

讲好思政大课堂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副所长蔺庆春的办公室很有特点:两米长的办公桌上垒着三面“书墙”,电脑、教案、书籍、资料挤在一起。每天,蔺庆春埋首于书香中,潜心备课研究。

来法大六年来,他一直承担着通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工作。通用必修课通常是“百人大课”,面对“任务心态”的学生,讲好这门课并让同学们喜爱上很不容易,但蔺庆春却颇有“理论自信”。

他通过改革研讨课教学模式、成立经典读书会等,引导学生读经典、悟原理,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下社会现实问题,探讨可行性解决方案,最后再回归到理论本身。“法大的学生是不惧怕挑战的,他们也渴望在课堂上有深入的、学理性的探讨。”蔺庆春认为,理论是高度浓缩的社会现实,这门课的重心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更科学理性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教好抽象理论课的切入口,更是思政育人的应有之义。

事实证明,蔺庆春的教学思路是有效的,不少学生在他的课堂中燃起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兴趣,并以此为研究方向撰写毕业论文,其中不乏荣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十星”论文大赛的优秀学生,还有不少学生就此走上了学术道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用经典文献诠释原理,让理论与现实对话,正是他的教学“秘籍”。

不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原理才是思政课,一堂国际贸易法的专业课也可以成为一堂思政课。

另一位获奖者、国际法学院副教授李伯轩正在负责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主持《国际贸易法》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他认为,“不能把思政和专业知识割裂开来,如果老师能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做好两者之间的连接,学生自然而然便会受到感召。”在讲授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制这一章节时,他以我国一直以来的积极负责的姿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切入口,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

“教师的职责在‘教书’,更在‘育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依赖于老师在备课阶段下的功夫。”他认为,老师应着力打开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对重要法治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

对于教学,李伯轩也深有感触。在专业必修课上,他会结合理论、案例和题目进行难点和考点的精讲,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在研讨课上,他会不断抛出开放性问题,指引学生展开深入探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教学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量体裁衣式的课程设计是教好一门课的关键。”这是李伯轩站稳课堂之道。

守好无私师者心

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蔡元培至今还记得2018年入职法大后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状态:“非常紧张,腿软,声音都是抖的。”

可现如今,他已荣获多项教学类奖项,多次荣获“吾爱吾师——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他的课件也被不少学生自发推荐为“复习神器”。

5年的时间,蔡元培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蜕变,但他依然低调谦虚:“作为老师,上课是最本职的工作。”

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的他对法大有着一层特殊的感情,法大“课比天大”的教学精神更是一直影响着他。学生时代“学术十星”大赛时教授们高屋建瓴的指导,生活中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都让他深刻体悟到教师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当他博士毕业重回法大任教时,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师兄+师长”的双重身份:精细化备课、精品化课件给学生更好的上课体验;办讲座、办活动、尽己所能指导项目和论文,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

而在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祖昊的课堂上,相比于单纯的知识内容,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模式,引领同学们从高维度思考。“这样的思维模式,如果在大学培养不出来,以后在社会上就很难提升了。”

他认为,技术和业务的发展永远比课堂快,单纯知识技能的教学永远跟不上现实的发展。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提问不断“助产”,当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才有可能形成高维认知下的创新。比如课堂上讨论政治媒介化这一话题时,他会带领同学从问题出发,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矛盾、并寻求问题解决途径。

祖昊的母亲就是大学老师,也正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走上了教师之路。“我从小就树立了一个观念: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余时间,他参与、指导新闻通讯社、学生处“青春讲师团”以及团委“金话筒社团”“法大青年”等多个学生组织,并把培训活动当成难得的项目制教学机会,针对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将育人工作延续到了课堂之外。“‘时间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能把多少时间、精力投给学生,是衡量好老师的标准’,这是去年获得校级第四届青年教学名师奖的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森说过的话。我会把为学生而投入的情怀延续下去,认真当一个好老师。”祖昊说。

从社科院走上讲台,以前沿学术带来全面视角;于国际贸易法课堂上挥斥方遒,带领学生体悟大国担当;从法大学子蜕变为法大教师,传承不变为师情怀;以启发式提问“助产”,聚焦认知模式的培养;从三面书墙中抬头,用理论之美引领思政课堂。案例研讨、项目制教学、翻转课堂……每一位教师于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许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那颗爱生爱教、无私奉献的师者之心。他们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法大青年教师的奉献图景,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36期(总第1142期)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