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孙永亮)12月3日至4日,中国法律史学会2022年年会暨“中国法律史学的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年会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承办,依托线上交流平台,结合主题报告、圆桌讨论等形式,圆满实现了有序高效、研讨充分的预期效果。
年会由“主题发言”“分会场报告与评议”“汇报交流与圆桌讨论”三个环节组成,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共收到高质量稿件93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47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线发言汇报,300余名学者参与论坛直播,聚焦“中国古代法制考辩”“近现代法制变迁”“法律思想的传承与演变”及“法史人才培养与学科展望”等主题,深入探讨了法律史学新的研究成果、理论方法和创新路径,研讨节奏紧凑,气氛热烈。
年会开幕,我校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晋藩代表研究基地,向与会学者的踊跃参加表达衷心感谢,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他谈到,在疫情之下专注学术,尽显法律史学人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与持之以恒的创新热情,随后带领大家回顾了新时代中华法系建构问题的历史背景与研究特点,鼓励后学通过创新性研究方法,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实法律思想对接融合,构筑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法系。
我校党委副书记高浣月为法律史学前辈、新人们的学术交流热情点赞, 认为年会主题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提出中国法律史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面对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法律史研究者们必须提高自身水平,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致辞,他认为法律史学者应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深化对法律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推动法史研究促进文化自信自觉等三个方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张晋藩先生“书生珍重翰墨事,愿留文字在人间”的研究品格,增强自身的学术责任感。
我校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朱勇精准归纳了各投稿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创新与回归并重”的共同特点,认为其中运用西方法学理论建构具有近代形式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创新性研究,与使用古代法律材料恢复古代法律建筑、再现其原初状态的回归性研究交相辉映,体现了多种方法并用,多种目标兼顾的研究趋势,必定会使中国法律史学迎来新一轮的繁荣发展。
致辞完毕后,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生代表常务理事会作学会工作报告,从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学会工作、落实主管单位要求与内部管理改革、提供优质学术服务、财务情况以及未来工作计划五个方面进行汇报总结,着重介绍了学会在促进口述史研究、推动新文科背景下的法律史学科建设、开办法律文化博士论坛、合作发掘红色法治资源等方面的创新特色与工作要点,提请大会审议和表决。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报告。
会议对“积极回应国家对法律史学科的期待”“法律史学的史料问题”“法律史学的方法问题”“回应世界法律史学界对国内研究情况的关注”“圆桌会议:法律史人才培养与学科创新发展”等五个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12月4日中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进行大会总结,认为从形式上看,本届年会全部采取线上研讨的方式,信息技术的介入拓宽了交流平台,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年会的学术性贯穿始终,为每一名报告者和评议者提供了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研讨时间。分会场报告环节倾向于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发言机会,而新增加的圆桌会议环节则邀请资深学者针对学科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实现了点、面结合。此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学会长远发展的基础。从功能上看,本届年会为学术新观点的发表提供了优质平台,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学术群体的作用,并自觉承担起培养学术新人的重要职责,为下一届年会指明方向。
本届年会各项议程循序开展,报告厚重精彩,评议专业精深,讨论热烈开放,体现了一流的学术水平,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学术盛会,对于提高法律史学研究水平、增进法律史学科交流和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