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于5月27日-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的我校12名博士生带着政法大学的风采,带着校领导的重托,带着同学们的期望,圆满完成了本次论坛的各项任务,于29日下午凯旋归来。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首届论坛由清华大学承办。今年是第二届,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北京大学(理科、医科)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河海大学(水利学科)、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等校分科承办。
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人文社科)设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五个分论坛。论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62所高校的博士生提交的1208份申请。经过组委会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初审和终审,最终确定300篇论文作为入选论文。本次论坛旨在为全国相关领域的博士生提供一个高水准、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其钻研热情、启迪其科学思维、拓宽其学术视野、鼓励其大胆创新;同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博士生群体的智力资源优势,发挥他们作为社会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服务。
对于此次博士生论坛,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并委托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参会工作。研究生院为此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布置安排。经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组织协调,各博士点推荐了多位博士生的论文提交至论坛组委会。经过组委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我校有12名博士生的论文入选,12篇论文分别涉及我校的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五个学科。在12名博士生中,应邀参加法学分论坛的有:张凯、纪诚、陈竹华、高汉城、孙有强、俞亮、李哲、胡铭、艾茜、毛立华、刘东亮;参加社会学分论坛的有:王静。
5月25日下午,我校研究生院为参加此次论坛的12位博士生召开了动员会。 朱勇副校长代表学校向12位博士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全国名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展示学校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水平的平台,同时也是博士生们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希望参加论坛的博士生高度重视这次论坛,充分把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既要展示出我校博士生学术的整体实力,又要向其他兄弟院校学习。要充分利用此次机会吸取其他学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以促进和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卞建林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振峰副研究员、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黄利老师也参加了会前动员。
5月26日下午,我校参加此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博士生在领队卞建林教授、副领队黄利老师的率领下,从学院路校区出发,前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论坛组委会热情接待了我校参加此次论坛的博士生和领队。
■以“交流学术、砥砺思想、推进创新”为主题的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5月2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了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大椿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开幕辞。纪宝成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才,尤其是处于学术研究前沿的博士生们,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同时引用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的名言“我们能够活着,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而能够活得好,则是哲学的恩赐”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对参会的博士生们,他提出两点希望: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学生们应该明德博学、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人文情怀;大学生们要勇于创新,以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促进创新。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向论坛开幕表示祝贺。她在致辞中强调了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21世纪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她希望博士生们能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刻苦钻研,努力创新,脚踏实地做学问,养成诚实严谨的学风。
我校校长徐显明教授代表兄弟高校致辞。徐显明教授在发言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学习大体要经历四个环节,即传承、怀疑、批判、创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是提出新的思想。硕士生阶段的教育是侧重学术研究方法的传授,博士生阶段的教育则是鼓励学术创新。博士生阶段的教育最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来自澳门大学的林玉凤作为博士生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温铁军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龙翼飞教授分别为参会博士生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杨瑞龙教授结合自己治学的经历指出几点学术经验:学问是承上启下的,做学问提出问题最重要,做学问不能照搬,研究要运用直面现实的分析方法,多做调研,要坚持不懈。温铁军博士在报告指出,要注意、了解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龙翼飞教授就如何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