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开创者"称号获得者
为加强学校学科建设,表彰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教授,并进一步促进新一代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近日我校授予王名扬教授等11人"学科建设开创者"称号。
这11位专家、教授均具有深邃的学术思想,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某一学科起到开创奠基作用,在学术界有较大声望,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为新中国的法学事业、教育事业和法制建设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建设等作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就,为学校赢得了声誉。此外,他们均担任或曾经担任全国性学术组织或二级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副主任)以上职务。
据悉,本次评选出的11名"学科建设开创者"是由研究生院在听取相关学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经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并已报校长办公会批准。
名单如下:行政法学的王名扬教授、法律文书宁致远教授、民法学江平教授、中国法制史的张晋藩教授、诉讼法学的陈光中教授、婚姻法学的巫昌祯教授、犯罪心理学的罗大华教授、经济法学的徐杰教授、法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高潮教授、刑法学的曹子丹教授、比较法学的潘汉典教授。
"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获得者
为表彰在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与科研人员,进一步促进新一代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近日,学校授予12位同志"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光荣称号。这些受表彰的人员,均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品德,教(学)风严谨;具有教授职称及硕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其教学、科研成果获得过国家奖励或多项省部级奖励,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称号和奖励,或担任全国性学术组织副会长以上职务等。他们所具有的组织领导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和能力,得到了学校有关学科的广泛认同,其学术地位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一致认同,并经学术委员会认定。
名单如下:主讲行政法学的马怀德教授、主讲诉讼法学的卞建林教授、主讲民商法学的方流芳教授、主讲经济学法的王卫国教授、主讲国际经济法学的王传丽教授、主讲环境法学的王灿发教授、主讲刑法学的曲新久教授、主讲中国法制史的朱勇教授、主讲政治学的张桂琳教授、主讲诉讼法的陈桂明教授、主讲法理学的舒国滢教授。
"元老教师"称号获得者
近日,学校授予15位同志"元老教师"光荣称号。这些同志均是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建院时最早到校工作的教师及在院、教研室、年级办公室工作的现职务在局级以上的管理干部。卢一鹏,77岁,1952年10月由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到北京政法学院任教,曾任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现为司局级离休干部。
何秉松,教授,1932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从1952年在我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刑事法律研究和教学,现为博士生导师,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浩,73岁,1952年11月由北京大学法律系来我校任教,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教授,95年退休。
杨鹤皋,75岁,教授,离休干部,1952年三校合并时由北京大学来校任教,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撰写了24部专著和大量书稿,共300万字。
陈光中,教授,1930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52年调入我校工作至今,历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务副校长、校长,现为我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志平,72岁,教授,1952年由清华大学到北京政法学院任教,一直从事中共党史、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工作。1996年退休。
罗典荣,81岁,教授,1921年出生,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2年来我校,主要讲授环境法学、自然资源法和专业英语课程,是环境法学的创业者。
苗巍,77岁,1952年8月由华北革大到北京政法学院任教,后到研究生班学习,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现为我校司局级离休干部。
高潮,80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由华北大学到北京政法学院工作,曾任民法、语文、体育教研室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现为司局级离休干部。
曹子丹教授是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成立时从北京大学来到我校的。曾担任过我校法律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刑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潘华仿,78岁,1952年9月由北京大学政治系到北京政法学院任教,从事外国法制史教学工作,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现为我校离休干部。
杨达,77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1952年9月由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到北京政法学院工作,曾任宪法教研室主任。司局级离休干部。
崔衍勋,88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1952年10月来北京政法学院工作,曾任教育科科长、教务处负责人、处长,现为我校司局级离休干部。
谢润滋,87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10月来北京政法学院工作,长期从事行政工作,曾任北京政法学院人事处负责人。现为我校司局级离休干部。
戴铮,84岁,是我校唯一一位健在的红军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1952后任北京政法学院筹备组党组书记,1978年任北京政法学院复办筹备组负责人,院党委副书记,现为我校司局级离休干部。
普通本科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揭晓
法理教研室舒国滢教授、刑法教研室曲新久教授、民商法教研室王涌副教授、法制史教研室张守东副教授、民商法教研室龙卫球副教授、宪法学教研室焦宏昌教授、民商法教研室李永军教授、政治学教研室常保国副教授、行政管理教研室商磊副教授、自然科学教研室刘崇丽讲师榜上有名
本报讯 近日,按照学校的有关安排,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联合组织了最受学生欢迎的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活动。
为此,教务处制定了严格的评选标准。标准要求所选教师必须是:1、在教风上严谨治学、作风正派、工作负责。2、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3、在教学方法上,能根据授课目的和教育对象以及课程的环境条件,长期形成独到的教学艺术、教学技能、风格和方法。4、在教学效果上,必须是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端正学生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等方面成效突出。5、在教书育人上能够全面关心学生学习成长,对学生在学习、纪律、处世、为人等方面给予指导,参加学生交流或班级活动,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评选活动以本科生投票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933份,回收率为84.8%,调查范围覆盖我校本科生各个年级。调查采用工作人员上门发放调查问卷并及时回收的方式。在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认真参与下,调查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结果能在最大限度内反映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在问卷发放及设计上采取了下列措施:不按老师的行政系别划分,只按教研室划分详细编排待评老师名单,以防止出现本系学生倾向选择本系老师的现象。为使广大同学对所有参选老师的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组织者对其职称、最高学历等情况作了大致介绍。实际调查结果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同学的眼光跨越了系别观念,基本上是按照评选标准而选择优秀的青年教师。
在选票回收后,组织者对其进行了认真统计,反复核查。由于本次评选活动涉及人数众多,选票在相对集中的前提下也不免带有一定程度的分散性,这些都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为克服这一点,在具体统计时,组织者先以各工作部门为单位分别进行,详细列出各位老师的得票情况,确保无误后,以各若干部门为组,得出各小组的合计结果,确保无误后再进行各小组的最终统计,最后核查无误,输入电脑进行统计。这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结果的客观性。
50年校庆丛书近日出版
本报讯 为了庆祝建校50周年,包括《中国政法大学校史》、《政法评论》(2002年卷)、《永远的法大人》、《守望法大》等在内的"50年校庆丛书"近日由我校出版社出版。
《中国政法大学校史》全书约12万字,分为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为北京政法学院的发展与变迁,下篇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开拓与发展,共九章,全面、准确、详尽地记录了学校50年来的建设、发展与变化。书后附"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政法评论》(2002年卷)由我校科研处组织编选,包括20篇论文。这些论文是从全校教师提交的38篇论文中,经过校学术委员会项目及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确定的,涵盖了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其中很多都是值得一读的优秀论文。
《永远的法大人》(第一辑)由党委宣传部组织编选,收录了近70位校友的文章。在这部集子里,校友们坦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成功经验、人生感怀、事业心愿和对学校以及法大事业后来人的寄语。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从一条特殊的渠道领取法大人走向成熟和成功殿堂的钥匙。据了解,《永远的法大人》的第二辑、第三辑也将在校庆后陆续出版。
《守望法大》由党委宣传部组织编选,收集了校报自1983年复刊以来刊登过的优秀文章,其作者从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到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同学,语言朴实、清新、优美、流畅,饱含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真理的探索,对校园生活中美的发现,从另一个侧面记载了学校50年风雨历程。
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给校庆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