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从多角度、多层面,并结合自己的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次报告谈了自己的感想,有一些是很深的认识。首先我们不能把这次党的会议作为一般性的党的代表大会来看待。今年是世界上第一部无产阶级政党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诞生15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诞生80周年,这两部章程都在那个历史时期宣布了共产党的纲领。我把这个报告看成是中国共产党“21世纪宣言”,它所回答的是在我党经过80年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之后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疑难历史课题。而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每一步路在其成立时就注定了没有正确、现成的经验遵循,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面对现实,进行深入地思考,然后进行理论创新。这个报告其实就是回答了“七一”讲话时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问题的背景就是13年来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完全照搬过去的思维方式、现有观点是不够的。我们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建设方方面面都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个报告就抓住了中国当代最核心、最严峻、最精粹的问题来进行回答。我们要“全面、完整、准确、深入地领会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离开了这4个修饰词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曲解报告。
报告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这些尊重的对象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文化的东西。以前许多问题我们没有从文化的层面来思考它,所以总是举步维艰。我们现在用这种方式来思考新问题就会比较深入,所以报告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要会议,如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二是在观看了报告后,各行各业都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的精神,作为政法大学应该怎样做呢?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算基本上全面、完整、准确、深入地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关于这一点大家都说了很多,关键是要讲求实效。一是要广泛宣传“十六大”精神,特别是富有时代特色的要大力宣传。报告中的每一个概念,它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不是每一个政法大学的人都了解的,所以我们将组织学校师生员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入学习和研讨“十六大”报告。二是学者们要参与到对“十六大”报告中问题的解释和论证当中去。总书记的报告很精、很深,很多问题需要展开,这就靠各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用学术对它进行论证,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我们已在11月4日的《光明日报》用整版介绍了政法大学各方面改革情况,这几天的《改革报》也会用整版报道我校的改革情况。但这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十六大”召开后,还要有我们的声音,我们已做了准备,科研处要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还要出一篇份量重、学理深的学术报告,宣传部和科研部门还将组织至少8篇政法大学学者有关“十六大”的文章。
三是我们对“十六大”报告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要真正地贯彻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去。在教育部对我校教育改革的审议评估中能不能获得优秀,首先一点是你能不能站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主流的最前沿,有没有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二是有没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标志性的教育改革项目;三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素质;四是有没有好的硬件设施。我们必须力争优秀,因为每个获得优秀的学校都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腾飞。总书记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我们要让这种工作思路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已开完了科研发展研讨会,现在我们正准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和科研的龙头工作是学科建设,我校要申报一批博士点和硕士点,及学科群的建设,那么学科建设的内涵怎么体现“十六大”精神,这不光是数量和构架,而是我们抓学科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理顺教育、科研各个方面的关系,怎么从我们改革的路线、政策来体现我们的确在实践“三个代表”。学科建设发展了,教学质量提高了,科研水平改善了,无疑代表了中国政法大学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政法大学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但如果我们师生员工许多切身利益不能得到改善,那我们在某些方面就没有体现最广大群众的利益。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也是贯彻“十六大”报告最实际的行动。
我们今后的几项工作都要抓实、抓好,一定要抓出成效,达到江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要营造非常和谐、相互促进、朝气蓬勃的氛围和局面,然后大家同心同德的在这个环境之中,共同努力把本次大会的会议精神贯彻下去。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十六大”的整个文献精神将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的步伐,所以我们今后还是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经常、不断、深入、可持续地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
(校报通讯员 蒋美蓉根据记录整理)